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减肥观察网资讯正文

汉唐中汇财经日报:回顾银行理财发展之路

2019-07-22 17:28:03  阅读:310444

  过去的十几年似乎有两样东西是只赚不赔的:一是房子,二是银行理财。房子是市场中三十年来几乎只涨不跌的资产,而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产品则塑造了中国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稳赚不亏的独特投资理念。下面本文将回顾十五年来银行理财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理财神话,当然这个神话也已然被打破。

  2003年,国内银行业拉开股改上市的大幕,终于用现代公司治理这把剑,在浓厚的官本位之墙上凿了一个孔。利润和规模成了指挥棒,银行彼此之间互不关心的一团和气开始淡去,竞争滋生,创新有了土壤。

  2004年,光大银行创设了国内第一支理财产品。彼时,成立不足两年、肩负行业改革重担的银监会,很快予以支持,次年就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赋予理财产品合规的身份,理财成为银行存、贷、汇基础业务之外的又一产品形态。

  和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早期的银行理财模式简单,就是赚利差——以较低的理财收益率吸入资金并投放到利率较高的银行间市场中去,心思也单纯,绕监管、调指标这些乱七八糟的事,统统不参与。

  不过,2008年底,形势发生了逆转。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银行间市场资金泛滥,收益率下行,银行理财的赚利差模式难以为继。采取类似模式的银行同业业务,也成了难兄难弟,据兴业银行原同业部总经理郑新林回忆,“(当时,)债券资产收益率大幅下行,导致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的价差不断收缩,同业业务部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打击,直接威胁到同业业务的生死存亡”。

  在共同的压力下,同业业务与理财业务开始双剑合璧,同业理财诞生了。这种新的理财模式,经信托通道绕了一下,就将利率更高的非标资产纳入理财资产池,让赚利差模式起死回生。更妙的是,非标资产的背后多是本行或他行的信贷产品,理财资金涉足非标资产,也就为银行以理财的形式发放贷款提供了绝佳的掩护。赚钱虽然重要,绕监管、调指标更有价值,银行理财揭开新的一页。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